翻译:Thunderplus
整个科技产业在 80 年代初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IBM 入驻了家用电脑市场是其开端。
IBM 作为大型计算机行业的巨头,旗下的“IBM 个人电脑”品牌(又称“IBM PC”)使得家用电脑这一块产业开始专业化。尽管苹果公司不鼓励第三方开发商,IBM 却共享所有信息,把自家的体系结构[1]开放分享。得益于公司的传奇口碑和强力的市场营销,IBM 的个人电脑很快挤占掉了苹果电脑的市场份额,成为了行业领先的标准,推出了种类繁多的软件和固件。
但这些产品仍然售价昂贵、定位高端。真正让家用电脑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是像 Commodore 64、ZX Spectrum 和 MSX line 这样新的平民机型。它们的价格只有苹果 II 或者 IBM 电脑的零头,能连接到一般的电视屏幕上(而不是只能连到昂贵的显示器上)。这些机型开始在学校用于教学,作为游戏平台也十分优秀,是全新一代电脑产品的开端。
与此同时,主机市场变成一个进出自由的混乱市场。Atari 2600 的成功让几家公司都想挤进来分一杯羹,开始生产自己的主机。超过十几种主机机型在货架上彼此竞争市场。
还有很多公司效仿动视(Activision),纷纷成为第三方开发商,开发自己的游戏。其中大多数质量都很糟糕,或者是人气游戏系列的廉价低配版。雅达利(Atari)自己的标准都放得很低,比如吃豆人(Pac-Man)的粗糙移植版还有臭名昭著的 E.T. 系列。
尽管如此,游戏行业的利润还是高到了历史顶点,直到 1982 年的假期,游戏公司和零售商仍然在持续增长的销售成绩上豪赌。但是消费者的期望却被耗尽,便不再购买了。于是在1983年,游戏存货大量滞销,找不到回本的方法的美国市场崩溃了。[2]
1982 年市值 30 亿美元的企业到了 1985 年顶多值 1 亿美元。电子游戏从曾经众星捧月的商品一落千丈变成打折货。美国的主机市场也是同样地死气沉沉。
这次危机对街机游戏也产生了影响,因为不少公司在两个行业都有大量参与。整个电子游戏行业的繁荣都被评价为昙花一现。但尽管如此,电脑行业还是非常愿意来弥补空缺,满足那些要求新产品的玩家。电脑游戏不再是放在塑封袋里卖的小众玩意儿了,其产品开始走向专业化。EA、Interplay、Origin、Infocom、Brøderbund、SSI、Sierra On-line 和 New World Computing 差不多都在这一时间成立,并将一直统领整个市场到 90 年代末期。
与此同时,在日本也有一个奇妙的巧合发生了。在同一天——1983 年 7 月 15 日——两家公司一起发售了各自的第一款主机:任天堂红白机(Famicom)和世嘉 SG-1000。这是一个新时代要到来的标志。
趋势:
IBM PC 兼容系统(下文简称兼容系统):苹果 II 和 Commodore PET 这一类计算机的体系结构是保密的,受到注册商标保护。但是 IBM 的电脑是用成品硬件生产的,只有它的 BIOS[3] 拥有版权。于是很多公司,比如 Compaq,就能让 IBM 软件在自家生产的廉价机型上也能运行,也就是著名的 IBM-PC 兼容系统,或称 PC 克隆。这系列机型后来反响非常好,帮助 IBM 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。只不过数年之后,克隆版就挤占掉了 IBM 的宝座。

1983 年电子游戏大萧条:电子游戏是从 1970 年代中期开始的数字革命的标志,而雅达利正是其典型代表。雅达利的辉煌成功创造了一波电子游戏的淘金热,连强生[4]这样的公司都做起了游戏,想要赚一点快钱。当一切崩溃之时[5],怀疑与消极情绪笼罩了整个市场——很多分析者甚至认为家用计算机都是过眼浮华,称仍然没有理由证明普通家庭中需要电脑,其发明是一种“本末倒置的科技”。

街机的黄金年代:1978年《宇宙侵略者》(Space Invaders)的发售将街机游戏推上了人气的巅峰。《小行星》(Asteroids)、《大金刚》(Donkey Kong)、《防卫者》(Defender)、《嘟先生》(Mr. Do!)和《蜈蚣》(Centipede)这些大热门游戏都带来了上百万的收益——《吃豆人》(Pac-Man)一部游戏就在全球卖出 40 多万份,吃豆人也成为了一个流行文化符号,有繁多的周边商品,甚至还上了电视节目。但好景不长——街机游戏很快就被 NES 取代,直到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才因为格斗游戏而短暂地重回公众视线。

1980 年:

神秘屋(Mystery House) 发售了。Roberta Williams 和 Sierra 的第一款游戏,在先前的纯文本冒险游戏基础上增加了图形界面,重新定义了此游戏类别。

任天堂发行了 Game & Watch,内置一个液晶电子钟和一个简单的游戏。它的若干模式给了后续的 Game Boy 以灵感。1982 年的《大金刚》版 Game and Watch 里面也增加了十字方向键[6]。
1981 年:

第一台 IBM 电脑发售了。其巨大的成功打击了苹果的垄断地位,也为后续的 IBM PC 兼容系统铺平了道路。

MS-DOS 系统诞生了,由微软为 IBM 的电脑开发,但是单独售卖,在兼容系统上也能运行。它的人气一直延续到 90 年代。
1982 年:

ZX Spectrum 问世。它是 Commodore 64 的英国竞品,在欧洲和南美地区极大地促进了电脑市场的开拓。

Commodore 64 发行了。它被称为“家用计算机中的福特 T 型车[7]”,在低端市场广受欢迎,占领许多年的龙头位置。
1983 年:

3.5 英寸软盘开始上架。最初的容量仅有 360 KB,但到了 1986 年就提升到了 1.44 MB。它取代了磁带和 5.25 英寸的软盘,一直到 21 世纪初都很受欢迎。

MSX 的出现是为了探索新的行业标准。微软和几家日本公司共同设计,一直到 90 年代该机型在日本、欧洲、中东和南美都很有人气。
1984 年:

Amstrad CPC 线产品开始生产。该机型是一款一体化计算机,配备彩色显示器和磁带录音机,价格却仍然相对低廉。

Apple Macintosh 让鼠标走入了大众视野,包括图像化界面和其它创新,但由于价格太高而无法与 IBM 的电脑竞争,也导致Steve Jobs被苹果解雇。
[1] 译者注:计算机体系结构(Computer Architecture)是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的属性,即概念性结构与功能特性(C. M. Amdahl, 1964)。具体来说,对计算机系统设计者,是指研究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和由此产生的逻辑结构;对程序设计者,是指对系统的功能描述(王济昌.现代科学技术名词选编.郑州: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6:46)。
[2] 译者注:这个事件史称“雅达利大崩溃”。
[3] 译者注:BIOS(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)基本输入输出系统。在IBM PC兼容系统上,是一种业界标准的固件接口。该系统在 1975 年首次出现在 CP/M 系统上,是开机加载的第一个软件。(Kildall, Gary A. (June 1975), CP/M 1.1 or 1.2 BIOS and BDOS for 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ies)
[4] 译者注:美国强生成立于1886年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,产品多元化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。
[5] 译者注:E. T. 系列生产了 500 万份卡带,却只卖出了 100 万份。滞销的卡带被埋在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处垃圾填埋场。
[6] 译者注:D-pad(Directional Pad),即十字形控制方向的按键。
[7] 译者注:福特 T 型车在美国汽车历史上有着“国民车”的地位。福特以其制模材料锡(Tin)的首字母为该车型命名。1908 年,该车型以 850 美元发售,远远低于当时平均在 4000 美元的高昂汽车售价,给了收入一般的普通民众拥有自己车的希望,即刻在市场掀起一股风潮。随着订单大量涌入,福特为 T 型车引入流水线生产模式,自此对美国的汽车乃至工业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