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 年,《黎明之砧》击败了《魔法门 4》(Might and Magic IV)和《魔石堡》(Stonekeep)等重量级游戏,被《电脑游戏世界》(Computer Gaming World)[2]评为“年度 RPG”(RPG of the Year),它拥有优秀的美学、多样的可探索场景以及几乎无与伦比的自动地图系统。[3]
《魔多:丹杰诺儿之幽》是一个受 MUD[1] 启发的地牢探索游戏,由 David Allen 所创作。虽然它在最初发布时并未引起很大的关注,但此后便获得了忠实的拥趸,并衍生了一系列的精神续作,其中最新的是《崩溃:飞升》(Demise: Ascension),在与《魔多》保持一脉相承的同时,带来更加仔细打磨和拓展过的游戏体验。
地牢中能遇到的敌人既有标准的幻想生物,也有像能量球(balls of energy)这样更鲜为人知的敌人——所有这些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美地展示出来。它们有些很胆小,有些能施放法术,或是可以通过斩首或投掷石块立即杀死你。甚至还有一些会与你交谈或者加入并成为同伴——这些同伴也可以作为奴隶在城里购买(和出售)。
《雷霆之柱》是亚丁世界观下的两部游戏之首。它是一款 3D 的地牢探索游戏,开篇会让你根据原创规则来创建四人小队。这一规则提供了九个种族、五种特质和十八种技能——其中包括非战斗系技能,比如偷盗(Pickpockets)、撬锁(Lockpick)、花言巧语(Fast Talk)和外星生物学(Xenology)。
Jeff Vogel 在 Spiderweb Software 开发了诸多游戏,《放逐 1:地穴逃生》是其中第一款。本作采用 2D 回合制,小队管理机制和俯视角,主要作为《阿佛纳姆》(Avernum)系列游戏的起源而闻名。
游戏参考了许多常见的奇幻故事线,将其改编成了独特的故事背景。放逐之地(The land of Exile)是一个地底世界,通过单向传送门接收帝国(Empire)的政敌和重犯。这里的照明只有岩石上苔藓的微光,人们靠蘑菇、石蜥蜴和地下溪流勉强维持生存,还要面临地精、蜥蜴人和其他地底部落的威胁。帝国人民不会给予任何援助,而一只与皇帝(Emperor)结盟的恶魔似乎是其它一系列不幸事件的幕后黑手。
《放逐 1》成功后,续作《放逐 2:水晶之魂》(Exile II: Crystal Souls,1996)和《放逐 3:世界末日》(Exile III: Ruined World,1997)相继推出。《放逐 2》体量更大,也有更多的角色创建选项;《放逐 3》则在大小和情节转折上都远超前两作。《放逐外传》(Blades of Exile)于同年发布,增加了三段短剧情和一个游戏编辑器,为游戏带来了庞大的 mod 社区,至今仍留有网站和 mod。
第一次重制时,《阿佛纳姆》(2000)也以共享软件的形式发布,该系列最终包含六部作品。
《放逐》三部曲广受欢迎,得到了 Spiderweb 的两次重制,每次都使用了更为先进的游戏引擎。
第一次是 2000 年的《阿佛纳姆》(Avernum)。Vogel 更新了界面,将游戏变为等距视角,扩展了剧情,并将地底世界从“放逐之地”更名为“阿佛纳姆”。重制原本的三部曲后,Spiderweb 又发布了三部《阿佛纳姆》续作,以及游戏编辑器《阿佛纳姆外传》(Blades of Avernum)。
2011 年,Vogel 发布了《阿佛纳姆:地穴逃生》(Avernum: Escape from the Pit),再次更新了画质和界面,重写了剧情并增加了新的支线。正如 Sade 所说,第一次永远是最好的;虽然 Jeff Vogel 在过去 20 年间制作了很多好游戏,但我认为《放逐》三部曲还是最棒的。
游戏的实时战斗系统与《魔眼杀机》(Eye of the Beholder)、《大地传说》(Lands of Lore)类似。游戏中各类生物的设定极为丰富,了解他们的特性才能轻松战胜。敌人可以中毒、生病、瘫痪和昏迷,也可能施展某些法术或死亡后爆炸。大部分生物可以被普通武器和法术打败,但也有的需要特殊手段。例如,沙漠巨魔只能被酸、火或水杀死,三个巨大的木乃伊也强大到无法使用正常手段打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