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:Jason
1983 年雅达利大崩溃事件[1]后,电子游戏机在美国的声誉一落千丈,遭人嫌弃——零售商不愿花钱进购,家长也不愿花钱给孩子购买。虽然在美国人眼里电子游戏已经过气,但世嘉与任天堂却不这么想。这两家日本游戏公司一眼洞悉背后的商机,准备漂洋过海,征服美国市场。
面对时下窘境,任天堂自有妙招。任天堂并未将红白机以电子游戏机的名义对外发售,而是将其归为“玩具”一类:一款配有 Zapper 激光枪[2]和 ROB 机器人[3](后者发售后不久便退市)的任天堂娱乐系统(NES,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)。
此外,任天堂还抛出一张王牌——“任天堂官方质量封条”。当时美国游戏市场充斥着各种质量低劣,漏洞频出的劣质、低俗游戏,而“官方质量封条”就是任天堂对这一现象的回应。任天堂给自己旗下的每款游戏都贴上这一封条,并为 NES 打造锁定芯片,一切未通过任天堂质量认证的游戏均无法在 NES 系统上运行。这一举措重塑美国游戏业,开创业界新常态,即游戏开发者必须与游戏公司签订协议,方可发售游戏。
这些别具匠心的商业策略,再加上一大批高质量的游戏,如《超级马里奥兄弟》(Super Mario Bros)、《塞尔达传说》(The Legend of Zelda)、《银河战士》(Metroid)、《恶魔城》(Castlevania)、《洛克人》(Mega Man)与《最终幻想》(Final Fantasy)等,让 NES 声名鹊起,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化潮流,主机游戏也由此重焕生机。
与此同时,计算机也经历了一波产品迭代,以 Commodore Amiga 与 Atari ST 为首的新一代个人计算机问世。这些新产品不仅在性能、音效与图像上有显著提升,还引入了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,让计算机更加直观、更好上手。哪怕是小孩子,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明白如何在屏幕上拖拽鼠标、点击图标。
虽然 IBM 兼容机仍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平台,但它也面临变革所带来的新挑战。1985 年,英特尔公司推出 i386 处理器,康柏(Compaq)随即将其纳入自己的 DeskPro 386 中,与 IBM 自家产品相比,这款克隆机的性能更胜一筹,得到市场的青睐。
1987 年 IBM 试图凭借旗下的 PS2 家族[4]重新坐稳自己在 PC 界的霸主之位。PS2 坐拥全新的操作系统(OS/2)、全新的接口与全新的 VGA 显卡,足以与 Amiga 和 ST 媲美。遗憾的是,IBM 想要推行 PS2 这种专有架构系统,重获自己对 PC 市场的掌控,却因此自掘坟墓。简而言之,IBM 的新机器不能与其他个人电脑兼容,因此遭到同行的一致抵制。由于当时的克隆机完全可以在不依赖 IBM 架构系统的情况下实现 IBM 的种种功能,所以 IBM 的应对措施看似强硬,实质上却巩固了 IBM 兼容机的克隆机在市场上的统治地位。
总而言之,整个电子游戏行业在 80 年代中后期掀起了一波创新的浪潮,游戏界因此焕然一新,并为 90 年代创意与技术的大爆炸奠定了基础。
趋势:
图形用户界面:大部分人认为 Windows 95 问世前,计算机只有一种磁盘操作系统,即 DOS 黑框系统[5]。但 1973 年的施乐奥托(Xerox Alto)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鼠标与图像操作系统。1983 年的 Apple Lisa 将这一概念发扬光大,很快各大公司纷纷效仿。Amiga,Atari ST 和 Macintosh 都自行开发出了鼠标支持下的图像操作系统,与此同时,IBM/PC 可以使用的操作系统也是不胜枚举:OS/2,GEOS,GEM,以及微软新发布的 Windows 系统。

图形模式:这是新一代计算机最引人注目的革新之一。过去,大部分计算机最多只能支持 16 色,如今 64 色已经成为标配。一些计算机的特殊模式还能支持 4096 色,如 Amiga 的 HAM 模式。IBM/PC 的兼容机原先使用 CGA[6] 卡,只能支持 4 色。1984 年,它改用 EGA[7] 卡,性能提升到支持 16 色,而 1987 年问世的 VGA[8] 卡再一次提升图像性能,升至 256 色,与 Amiga,Apple IIGS 和 Atari ST 不相上下。

声卡:早期的计算机最多只能发出零星的“哔哔”声。专用声卡的设计初衷只是为了服务专业音乐家,后来 Amiga 与 Atari ST 等新机型开始提供内置音频芯片。IBM/PC 兼容机在这一方面一直有所落后,直到 1978 年,随着 Adlib 声卡、Sound Blaster 声卡、Roland MT-32 声卡等相继问世,情况才有所改观。声卡过去一直是极具竞争力的业务,直到 90 年代中期才逐渐被内置音频芯片所替代。

1985 年:

Commodore Amiga 系列的开山之作是 Amiga 1000,这台家用电脑便携方便,CPU、显卡与声卡在当时堪称顶尖水准。

Atari ST 系列问世,如果买不起Amiga,那 Atari ST 就是消费者的不二之选,这也是首个配有彩色图形用户界面的计算机系列。其自带的 MIDI 端口深受音乐家青睐。

任天堂娱乐系统漂洋过海来到美国,成为当时的文化热潮,让游戏主机行业重焕生机,销量超过六千万。
1986 年:

Apple IIGS 发售。这是苹果公司准备拿来与 Amiga 与 Atari ST 竞争的产品。其价格更为友好,能运行 Apple II 软件,但运行速度较慢,稍显落后。

世嘉四代登陆西方市场。与任天堂相比,世嘉在技术上更胜一筹,但游戏库较小。当时其销量超过一千万,在欧洲和巴西备受追捧。

《勇者斗恶龙》(Dragon Quest)在日本发售,运行平台为 FC 红白机。该游戏集《巫术》(Wizardry)与《创世纪》(Ultima)之大成,糅合鸟山明独特的美术风格,奠定日式 RPG 游戏的主基调,销量超过两百万。
1987 年:

IBM PS/2 是 IBM 想要重新赢回 PC 兼容机市场主导权的野心之作。虽然该机型确实有一些创新之处,但封闭的系统架构使其饱受世人诟病。
1989 年:

《模拟城市》(SimCity)发售。销量突破一百万,从那以后,电子游戏不再仅仅局限于史诗战斗冒险题材。

世嘉创世纪/世嘉MD (Genesis/Mega Drive) 发售。这是世嘉最成功的产品,也是超级任天堂的宿敌,销量超过三千万。

Gameboy发售。当时它在掌机界的竞争对手包括 Atari 的 Lynx 与世嘉的 Game Gear。Gameboy 凭借亲民的价格与优质的游戏崭露头角,销量超过一亿一千八百万。
[1] 译者注:雅达利大崩溃事件的导火索是 1982 年雅达利的电子游戏《ET 外星人》销量惨淡。本质原因是电子游戏市场缺乏规范,游戏质量参差不齐,同质化现象严重,美国消费者对游戏丧失信心,游市场规模大幅缩减。
[2] 译者注:早期的激光枪是一种光线接收器,玩家按下按钮后,游戏屏幕会在短时间内黑屏,然后依次让目标物发出白光,如果激光枪的接收器接受到目标,则判定为命中,荧幕切换对应动画。随着电视屏幕的发展,激光枪也逐步演化为 1993 年的扫描侦测式激光枪(隔行扫描电视机)与 2006 年后的红外感应技术激光枪(液晶屏幕电视机)。
[3] 译者注:ROB 机器人全称是可操作机器人伙伴(Robotic Operating Buddy),可以陪玩家一起玩游戏。虽然 ROB 本身操作手感一般,但当时机器人(如变形金刚)是美国的流行元素,所以它本质上是任天堂所推出的促销噱头。
[4] 译者注:注意与索尼的 PlayStation 2 区分。这里指的是 IBM 的 Personal System/2 系统。另外,原来连接鼠标键盘的圆形 PS2 接口就是随着这个机器的发售而流行起来的,并在 21 世纪初逐渐被 USB 接口取代。
[5] 译者注:Disk Operation System,磁盘操作系统,管理计算机包括中央处理器、存储器等软件硬件资源,最后被 NT 系统取代。
[6] 译者注:Color Graphics Adaptor,彩色图形适配器,IBM 第一款彩色显卡,320×200 分辨率下最多呈现 4 色
[7] 译者注:Enhanced Graphics Adaptor,增强图形适配器,640×350 分辨率下最多呈现 16 色
[8] 译者注:Video Graphics Array,视频图形阵列,320×200 分辨率下呈现 256 色,640×480 分辨率下实现 4 个完整 EGA 色版的快速转换。